{蜜色影院}-亚洲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三区,鲨鱼影视,2019国产偷在线视频,999国产亚州高清国产拍精,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黑人色综合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紀念陳嘉庚誕辰150周年>>理論研究
陳嘉庚的教育思想及其實踐
密素敏
2024年06月20日11:02  

陳嘉庚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華僑領袖,是一位在華僑史上集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活動各方面于一身的著名人物,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也是一位熱心辦學的卓越教育家,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有過杰出貢獻,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有著特殊地位。他殫精竭慮,傾資辦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辦學經驗,他百折不撓、感人至深的辦學精神讓人贊不絕口,被何香凝贊為“華僑愛國愛鄉熱心教育事業的楷模”。陳嘉庚在海內外竭力倡辦教育的實踐,培養了大批人才,并樹立了捐資興學的典范,而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也形成了獨特、系統的教育思想。

一、陳嘉庚的教育立國思想

陳嘉庚提出“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他在1920年11月的《籌辦廈門大學演詞》中談道:“國家之富強,全在乎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乎教育”。陳嘉庚的辦學動機和辦學目的在于教育立國,他認為,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時候都需要。

陳嘉庚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國處于封建王朝即將崩潰、內亂外患交織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列強的欺凌掠奪、社會的動蕩不安、人民的落后愚昧。陳嘉庚在接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而加入同盟會后,深知要推翻封建王朝、徹底變革社會,只有通過革命,通過武裝斗爭;然而要改造社會、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則只有辦教育。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極大地鼓舞了陳嘉庚的愛國熱情,使他產生了思想上的飛躍。他的主張“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為改進國家社會,舍教育莫為功”,顯然是一種遠見卓識的戰略思想。他說,“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生計日絀……”“欲為公眾服務,亦以辦學為宜。”可見,陳嘉庚辦學的宗旨是非常明確的,眼光是深遠的,即在于普及國家文化教育,提高廣大人民的整體素質,為改造社會、振興祖國培養優秀人才。

陳嘉庚的教育立國思想是與他愛國愛鄉的熱情結合在一起的。他在創辦廈門大學的時候,曾寫了一篇通告式的文章,表白他辦學的動機。其中說:中國“門戶洞開,強鄰環伺,存亡絕續,迫于眉睫,吾人若袖手旁觀,放棄責任,后患何堪設想?”后來有人問陳嘉庚先生“為什么要在福建辦學”,他回答說:“人生在世上,不單為個人生活打算,更要為國家為人民來奮斗!我自知是個愚庸的人,沒有什么本領可以貢獻給國家,給人民,只得將逐年經商得到的錢,捐獻出來。我是福建人,對于福建的事情自然比較熟悉;我覺得福建的教育,已經衰敗不堪了,興辦學校,作育人才,實在是一樁刻不容緩的事啊!”

陳嘉庚用在教育事業上的錢達數千萬元,有人因此稱贊他“毀家興學”,但陳嘉庚卻認為,辦學只是“盡國民一份子的天職”,是沒有什么可夸耀的。尤其難得的是當他經濟事業陷于極端困難的境地,外國銀行曾經對他施加壓力,要他停止辦學,他毅然決然地回答說:“不行!我的經濟事業可以犧牲,學校絕對不能停辦!”“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盡管經費出現困難,但在陳嘉庚負責廈門大學經費的十六年間從未拖欠校款,凡是學校所需費用總是及時籌措,教職工的工資也從未遲發或少發過。就是在陳嘉庚公司停業以后,他還千辛萬苦地支持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

二、傾資興學——創辦集美學校與廈門大學

在教育立國思想主導下,在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間,陳嘉庚先生把大部分經歷放在辦教育上,先后興辦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用實際行動踐行他“報效祖國”的諾言。

陳嘉庚先生于1913年創辦集美小學。1918年又在集美開辦了師范學校和中學(初時統稱集美學校,分為師范部、中學部等)。此后,他在集美繼續創辦的有水產學校、商科學校、女子師范學校、農林學校等。綜計他在集美先后所辦的學校屬于初等教育的有幼兒園、小學;屬于中學教育的有中學、商科、水產、航海、農林、師范各校,而師范又包括舊制師范、普通師范、簡易師范、幼稚師范和鄉村師范;屬于高等教育的有國學專門和水產商船專科等學校。此外,集美還辦有科學館、圖書館、農林試驗場、醫院等等。1923年10月,由孫中山先生大本營批準“承認集美學校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并電令閩粵省長及統兵長官“特別保護”。

集美學村傾注了陳嘉庚大半生的精力,從1913年2月創建“鄉立集美兩等小學校”到1961年逝世前后48年,從經費籌集、校舍興建、設備充實、校長聘請到辦學方針的制定、學校管理等方面都費盡了他的心血。辦學初期,無論是規劃還是備料、施工,他都親自過問;年逾八旬,無論酷暑嚴寒,他每天都要持杖步行數華里,巡視各處工場,關心指導辦學;逝世前,他在遺囑中寫到要把他在國內的300多萬元存款留作建筑集美校舍費用。經過陳嘉庚先生的苦心經營,集美從一個偏僻落后的漁村發展成頗負盛名的學校區,規模之宏大,體系之完整,在當時的中國獨一無二。魯迅、蔡元培、黃炎培、馬寅初和美國教育家杜威先后到過集美參觀和演講。

1919年,陳嘉庚從南洋歸國,鑒于福建省有1000余萬人口,而竟無一所大學,不但高等專門人才缺乏,即使中學教師也無處可以培養,乃決心創辦廈門大學。創辦廈門大學的經費完全由他獨自負擔,全部開辦費共100萬元。而學校經常費300萬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每年25萬元。這是他在集美辦小學、辦中學后的又一壯舉。在陳嘉庚看來,辦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大計,因此,他不僅出錢,而且認真地考慮決定建校過程中的重大問題,如親自選擇校址,參加校舍設計,身臨工地檢查,多方奔走物色聘請校長及主要教師等。1921年春,由于廈門校舍尚未建成,廈門大學先假集美正式開學,設有師范、商學兩部,本科四年、預科二年,學生120人。翌年二月,廈門“演武場”校舍落成,才由集美遷回。

廈門大學是我國由私人創辦的第一所大學,也是福建省第一所大學。創辦不到10年就發展為一個包括5個學院(文、理、法、商、教育)17個系的綜合性大學,被譽為“南方之強”,當時在培養中學師資和造就專門人才方面曾起了相當大的作用。至今聳立于廈門五老山下舊演武場上的許多宮殿式的巍峨建筑物,益發閃著光彩,成為舉世聞名的高等學府之一,孕育出無數的高級學術人才。

陳嘉庚的興學對閩南等地的教育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把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作為辦學模范和推廣教育的中心,在全省推廣普及教育,以改變福建尤其是閩南的教育。當他在家鄉開始辦學的時候,閩南的教育是很落后的。例如當時同安一縣,人口有二十余萬,除了集美小學,只有縣立小學一校、私立小學四校,全部學生不過三百多名。為此,陳嘉庚組織同安教育會,出資補助同安三十幾個學校。集美學校又曾設立教育推廣部,從1924年到1932年,在福建幾個縣創辦和補助了兩所中學和七十多所小學,這些受他補助的小學,都是當時比較完善的學校,在當地起了一定的模范作用。

抗日戰爭時期,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都曾遭日軍毀損。抗戰勝利后,各校遷回集美,這時校舍瘡痍滿目,破碎不堪,陳嘉庚又回國親自規劃和修復。解放后,陳嘉庚回國長期住在學校,經常檢查學校工作,關心師生生活,為學校進一步擴展籌劃基金、校舍和設備,并親自主持集美和廈大的校舍擴建工程,以七八十歲的高齡,每天持杖步行數華里,巡視各處工地,非暴風疾雨未嘗一日間歇。1962年,時任北京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校長張國基先生在紀念陳嘉庚先生時回憶道,“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我到廈門參觀了集美和廈大兩校,看到他們建筑輝煌宏壯,設備盡善盡美,兩校學生萬余,一片蓬勃景象,已看不到兵燹痕跡。這時嘉庚先生的健康雖不好,但他每日尚拿著手杖巡視集美一周”。

陳嘉庚先生始終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守護著集美和廈大,以熱忱的愛國愛鄉精神興學辦教育。陳嘉庚先生不僅以自己的力量創辦和贊助了許多學校,而且以他的偉大號召和辦學精神,直接間接地鼓勵了很多華僑在他們各自的家鄉創辦了無數的學校、醫院,使華僑興辦文教事業,蔚然成風。

三、致力于華僑教育

陳嘉庚先生熱心興學,不但創辦了著名的廈門大學,興建了規模宏偉的包括許多專業學校的集美學村,而且對僑居地的教育也非常熱心,在新加坡創辦和贊助了許多學校,對當地文化教育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1890年第一次出洋到1950年最后一次回國,陳嘉庚在新加坡居住了60年。因“痛感南洋僑生子弟之缺乏教育,數典忘祖,輾轉而淪為土人”,更覺國外華僑教育的需要。他認為華僑和參加了外籍的華人固然需要學習當地通行的語文,以便在當地生活和發展,并同當地其他民族友好相處,同時也需要學習自己民族的語文,以維護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早在1906年,32歲的陳嘉庚就熱心支持福建會館創辦道南學堂,在新加坡華文教育史上起了帶頭作用。辛亥革命后,大力支持福建會館先后興辦愛同學校(1912年)和祟福女子學校(1915年)。

在1919年以前,新加坡還沒有一所完善的華僑中學,因此,在擔任新加坡福建會館主席期間,陳嘉庚邀集當地的華僑上層人士,倡辦規模宏大的南洋華僑中學,被推為學校總理。該校是整個東南亞由華僑自辦的第一所跨幫派的高級中學,也是聘請國內教師、使用華語教授的第一所華文中學。在陳嘉庚的大力支持下,南洋華僑中學成為當時海外規模最大的華僑中學。我國著名作家老舍曾在該校擔任教師。此后,南洋各地的華僑中學才紛紛成立。1941年,他又在新加坡創辦南洋華僑師范學校,為南洋華僑教育培養師資。陳嘉庚設立的“南洋兩校”為統一華僑教育做出了重要貢獻。除創辦和主持以上學校外,他還捐資贊助過其他中小學,如莊希泉、余佩皋夫婦創辦的南洋女子學校和當地教育家林則揚創辦的工商學校等。他所創辦和贊助的這些學校為新加坡等地培育了很多人才。

陳嘉庚長期擔任新加坡福建會館主席,領導福建會館興辦了許多中小學,贊助了多所大學,比如帶頭創辦或參與創辦了5所華文小學和中學(道南、愛同、崇福、華僑中學、南僑女中),2所中等專業學校(水產航海、南僑師范),資助過1所英文中學(英華),贊助過1所曾擬辦的大學(星洲大學),幫助過其他一些華僑學校(如中華女校、南洋女中、南洋大學等)。據統計,由陳嘉庚創辦、贊助和代辦的各類學校在海內外達118所,這些學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已經無從計數,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在全部華人的教育事業史上,嘉庚先生事情前無古人的”。陳嘉庚所創辦和贊助的這些學校,為新加坡以致南洋培育了很多人才。他在興學方面成為華僑的楷模,造成了華僑在僑居地熱心興辦教育的良好風氣。

歷經日據時期的戰亂,南洋各屬華僑教育受到限制、束縛和摧殘。陳嘉庚先生預計華僑學生回國求學人數將會增多,為適應和便利歸國華僑學生大量就學,便于1953年春建議國家在集美鎮創辦歸國華僑學生補習學校,在國家采納和撥款投資后,先生即親自籌劃設計、建筑新校舍,于1954年1月正式成立。該校根據歸國華僑學生各種不同程度,進行補習教育,學生隨時可以入學,于補習后再考正規中等學校或各大專學校。陳嘉庚不但親自主持建筑校舍,而且經常勉勵華僑學生熱愛祖國、明辨是非、艱苦樸素、努力學習,還要注意衛生健康,做一個有用有貢獻的人。集美歸國華僑學生補習學校很快地發展起來。

四、重視職業教育,為國育才

陳嘉庚先生為振興民族工商業,為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而特別重視職業教育。他從國情出發,根據國家與社會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開辦師范、水產、農林、商科等各類職業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急需的人才。

陳嘉庚在注重中小學等基礎教育的同時,也根據國家實際需要創辦各類職業教育。他看到師范教育落后,農村急需大量師資,因而,他在集美辦學首先設立的專科便是師范。從1918年起,他先后創辦了師范講習科、五年制師范、四年制師范、普通師范、女子師范、幼稚師范、試驗鄉村師范等11個適應不同需要的師范學校,成為當時少有的門類齊全、培養目標明確的師范學校。

針對我國幅員遼闊、人口世界第一、海岸線長達萬里,然而航運業卻微不足道的落后現實,陳嘉庚懷抱“振興航業,鞏固海權”的信念,于1920年在集美學校創辦水產科。1925年幼增設航海科,培養漁業航海人才。又在新加坡倡辦水產航海學校。

在經商過程中,陳嘉庚切身體會到世界商戰愈演愈烈,急需培養一批具有豐富商業知識、能適應世界商戰形勢的工商人才,認為我國商業不振,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商業原理與知識,缺乏現代經營思想和方式,于是,他從1920年起在集美學校創辦商科,廈門大學創立后首設的專業也是師范與商科。

他分析我國當時的農業狀況:“我國素稱以農立國,然而因科學落后,水利未興,改良無法,故收獲不豐,民生困苦。本省雖臨海,農業實占一大部分,尚乏農林學校,以資研究改良。”為此,他于1925年創辦農林部,并重金禮聘歸國留學生任教。

由此可見,陳嘉庚辦學,始終是立足于實際、立足于和社會緊密結合、立足于為國家社社會服務。陳嘉庚這種辦學要適應國家建設需要、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的思想,無疑地具有先進性和科學性。

五、重視師范教育,培養師資

在興學過程中,陳嘉庚始終把師范教育放在首位,認為創辦師范學校是發展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驟。1925年7月26日,陳嘉庚致函葉淵:辦教育首先應該注重培養師資,否則“幾絕之文化維持乏術,十年之后雖政治清平,挽救之功亦緩”,所以集美學校辦校重點是辦好師范。

在集美小學創辦初期,面臨的主要困難就是師資缺乏延聘校長教師不易(當時全省只有一所師范學堂,同安全縣的師范生只有數人)。他深知小學師資缺乏是當時閩南各地乃至全省的普遍現象,認為要解決這個困難,必須設立師范學校,大量培育師資。因而下定決心,要積極擴展企業,為創辦師范學校和其他中等學校籌足必要的經費和基金,并于1918年創辦集美師范中學,分師范、中學兩部招生。此后又創辦集美女子師范、集美幼稚師范和鄉村師范學校。但是,當時師范中學的校長以及絕大多數的教師都要從外省聘來,師資問題比之前更加嚴重。因此,陳嘉庚先生又立了創辦大學(包括教育科)以解決中等學校師資問題的宏愿,于是從1919年起他就著手籌辦廈門大學,并在廈門大學設立師范文理科。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創辦,不但使閩南以及其他地方的許多青年有求學的機會,還為閩南粵東各地培養了不少師資。

優待師范生是陳嘉庚在辦學過程中注重師范教育的一個具體體現。在集美學校,師范生除學費、宿費、膳費完全豁免外,所需被褥、蚊帳統一由學校購買,每年春冬兩季,還發給制服各一套,對貧苦學生每月還津貼兩元零用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原委員胡偉夫是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校友,據他回憶,他在廈門大學教育系讀書的時候,“學費免交,膳費特廉,而我的前幾期同學,不僅學、膳費全免,文具有津貼,甚至服裝也有補助,這樣就使家境貧寒的學生增加了就讀機會,培養出不少人才”。

為了支持南洋華僑教育,培養師資力量,陳嘉庚又克服一切困難,在新加坡創辦南洋華僑師范學校,為南洋各地華僑學校輸送了不少人才,促進了南洋地區華文教育的發展。

六、提倡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提高教育質量

陳嘉庚辦學講究質量,極重視學生全面發展,著重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著重注意培養實用人才,著重強調提倡體育,恢復國民健康為振興教育之先解決問題,從德、智、體三方面全面發展學生。

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陳嘉庚就明確主張“德智體三育并重”,明確主張要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他指出,學校教育“不但要教其識字而已,其他如知識、思想、能力、品格、實驗、體育、園藝、音樂,以及其他課外活動,均需要注意,與正課相輔并行”。反對讓學生“如機械一樣”讀死書。

陳嘉庚把德育放在首位,強調“教育不僅讀書識字,而尤以應養成德性,裨益社會”。“我認為學習環境,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良好的學風……我希望大家在此肄業,必須遵守紀律,培養優良品德,認真學習,發揚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精神。”陳嘉庚講的“德性”,除了重視養成教育、培養做人的道德修養外,特別重視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他自己的一生始終洋溢著高度的愛國熱情。因此,他要求學生像他一樣能真誠地報效祖國。他把“誠毅”二字定為集美學校校訓,希望學生努力讀書,好好做人,替國家民族做事。可以說,陳嘉庚把“誠毅”作為學生道德修養的一個標準。

陳嘉庚十分重視智育,強調理論與實際結合,以培養有實際本領的人才。這在集美各職業學校的教學方法上有很好的體現。集美水產航海學校在課程安排上,實習和技能訓練占有較大比重,約為全部課時的三分之一;在課程內容上要求能學以致用,開展各種課外訓練活動,進行社會調查和各種實習。例如,要求水產科學生深入漁區進行漁業生產情況的調查;辦農林學校,開設農林加工場。他對智育的培養,有一個獨到的見解:學生智能除靠課堂上培養外,應同時在課外通過各種活動加以培養。為鼓勵學生大力開展課外活動,他在集美學校建置了美術館、音樂廳、俱樂部等設施。在他的倡導下,集美學校課外活動十分活躍。

陳嘉庚十分重視體育,認為“體育運動為教育中一重要之學科。”要求學生重視體育,訓練身體素質,以此為“他日捍衛國家之預備”。他更希望通過學校來影響學界及整個社會。他在集美學校第三屆運動會上強調:“吾人為中華民國國民,應有健全之身體與精神,方可為社會服務,荷國家仔肩(責任)。故本校此次運動會,意在發揚精神,鍛煉身體,掃除病夫之譏,并望能以學界少數而影響及于他界人士……使人人知體育之重。”為搞好體育教學活動,他在集美學校特別設置一個體育部,統管全校體育事宜,還成立群眾性的體育組織—一集美學校體育會,并不惜重金到北京、上海等城市聘請體育專家任教。為使體育活動普及化,學校采取“強迫體育”的辦法,要求學生一律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并嚴加考核。為推動體育活動的開展,集美各校還定期舉行聯合運動會。

為辦好學校,陳嘉庚不斷擴充各種設備,改善辦學條件,除建筑寬敞的教學樓群外,還建造為教學服務的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美術館、音樂館、印刷廠、自來水廠、電燈廠等等。對學校校舍和各種設備如桌椅等都要求提前做好準備,還大力充實圖書資料和儀器設備。20世紀30年代初,集美學校的圖書就達13000多種;科學館里置有物理、化學儀器設備、動植物標本、礦物標本等。對建設配合教學的各種館、廠、場、舍,提供充足的實驗室和實習場所也很重視。如為集美水產航海學校建置了4艘實習船,開設水產養殖場;為農林學校開辟農林場,并設加工廠;為商業學校開實習商店、銀行等。為師生的體育活動提供充分的場所、設施和器材。

陳嘉庚數十年如一日,歷盡波折,義無反顧,為興辦教育事業而傾資、傾心、傾力,以終身的努力奮斗履行了自己立下的“畢生以誠信勤儉辦教育公益、社會服務”的信條。他與時俱進,以自己的模范行動,為華僑社會、為祖國的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的辦學思想、辦學實踐以及教育業績,在華僑史上、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辦學特色及經驗,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今留有余香。他創辦的留存至今的各類學校百年樹人,澤被后人,產生了深遠影響。

陳嘉庚作為愛國華僑領袖與實業家,為祖國與華僑教育事業鞠躬盡瘁的崇高精神和教育思想,感召海內外無數愛國人士,興起捐資興學之風,至今方興未艾。

來源: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

(責編:皮博、張雯)
X